哲学发生以前的巫术世界

哲学发生以前的巫术世界

hydea0 2025-07-26 装修图样 4 次浏览 0个评论

蒙昧中的突破

后来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乡人的傩舞。傩舞是一种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秘舞蹈。

舞者身穿五彩斑斓的衣服,头戴鬼神面具,手持道具,在鼓点音乐的伴奏下,应着节拍,跃然起舞。随着鼓点逐渐变得激烈而急促,舞者随之浑身颤抖,脚步和动作也随着节奏陷入一种奇特的情绪之中,举手投足,仿佛鬼神亲临,是冥冥之中的神明在借着舞者的身躯,踏着神秘难解的舞步。

而每当观看傩舞时,孔丘总是会穿上最隆重的朝服,恭敬地站立在台阶上,聚精会神地观看。即使是在孔丘的时代,恐怕也已经没人能说得清楚,傩舞究竟出现于何时,人们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古老的驱邪禳灾的仪式,起源于巫术,古人相信通过舞蹈可以求得鬼神的附身,进而借助鬼神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西部或者南方的偏远地区看到傩舞,只不过由于时间过去太久,甚至连跳着傩舞的乡民自己,都已经不太清楚这项仪式在巫术方面的本来意义。

广东湛江雷州市松竹镇仙排村的国家级非遗傩舞“走清将”

因为华夏人已经在某个时间点上,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告别了原本那个充满巫术的世界。仿佛是在漫长而又混沌的黑夜过后,一丝阳光闪现,黎明到来——哲学在这时出现了,人类突破了原本的自己,迎来了新的时代。

后来,人们称这一刻为“哲学的突破”。

在距今大约两三千年前的一个时期,东西方轴心曾经不约而同地出现过这样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从东方的华夏大地,一直跨越整个欧亚大陆,到遥远的欧洲,许多伟大的哲人们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态度审视眼前的世界,从此之后,人对自己的存在有了理性的反思,对宇宙、人生的体认和思考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为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

“轴心时代”的概念最早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这段时间里,欧亚大陆几个主要的文明中心,平行地发生了剧烈的思想变革。但其实,在雅斯贝斯之前,启蒙时代的欧洲思想家也早已发现了这种“共时性”。

通过这次革命,人们渐次摆脱与自然缠绕不清的状态,逐步有了明确的观念,意识到自我在宇宙间的位置、意义。

在古希腊,哲学突破出现在苏格拉底等哲人那里,从而成为西方哲学的渊薮。在古希伯来,哲学突破出现在犹太教的先知那里,从而有了《圣经》中的《旧约全书》。

在古印度,哲学突破出现在佛陀和其他苦行者的顿悟中,从而有了《奥义书》和灿烂的佛教文化。而在古代中国,哲学突破一样也出现了。我们奇幻的哲学之旅,就从这场哲学的突破开始启程。

什么是哲学?

在开始这一次思维旅行之前,我们得搞清楚一件事情——哲学究竟是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说过,越是常见的概念,往往越是难以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哲学”本来是一个西方产生的概念,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sopha,本意是“爱智慧”。所以我们常说,哲学就是爱智慧。

可是,“爱智慧”究竟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对于哲学都有自己的看法,甚至那些大哲学家对于“哲学”所下的定义本身,就是他们哲学的一部分。所以,哲学史家余敦康先生就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认真说起来是永远不能回答的,也是一个永恒的困惑。后来的西方近代哲学家开始将研究普遍问题的科学称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比如马利丹和斯宾塞认为,哲学与每一件事物休戚相关,是总的科学,这其实把哲学限定在了一个特殊的范围里——要先成为科学,然后才算是哲学。因而哲学应当以古希腊哲人发明的那套逻辑体系为基础,根据严谨的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这个角度看,哲学是西方特有的。

正因如此,启蒙时代以后像黑格尔等一些大哲学家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因为西方哲学和中国思想之间的差异确实太大了。这种说法诚然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大多数内容都在讨论怎么做人,怎么治理天下。这类思考西方也有,但更具思辨性,不像中国哲学家这样讲直觉、凭感性。而且,中国思想中占比不多的对外物的思考,都是些类似“物方生方死”这种用形式逻辑解释不通的观点。

但是,这就说明中国没有哲学了?这种想法,其实是照着西方哲学的样子(确切地说,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样子),画了一幅肖像,再下定义说,这就是哲学。然后拿中国哲学比照西方哲学的画像说,中国哲学不能算哲学。

这种说法真的合理吗?

人们现在倾向于认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都是特殊的哲学,同属哲学这个大类,它们之间是“家族相似”的关系。

“家族相似”是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了描述语言逻辑关系提出的概念。就像一个大家族的每一个人,都长着不同的模样,但又有一定的共同点,具有家族成员共同的特征。

哲学也有这种家族相似,其共同点就是哲学是人在审视自身与周围世界时的一种反思。

哲学是人对生活的反思,正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高层次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沉思的生活。那时著名的特尔斐神庙里,镌刻着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在古代中国哲人这里,“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明明德”“心斋”等重要概念,都是对存在进行的反思。

几千年来的哲学史用实践证明,要给哲学下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非要问哲学究竟是什么,那不妨如此回答(这也是本书所关注的问题焦点),哲学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运用我们的理智,来反思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孤独,痛苦,又让我们清醒,迷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真正存在,因为“我思,故我在”。

从“0”到“1”的突破

反思我们自身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

只有人才会反思此事,问题是,怎么样才算是真正地在“反思”呢?这个问题和“哲学是什么”一样,难以用一两句话来回答,如果你看完这本书,或许就会了解了。这里先说说我们反思什么。

有段子说,每个守大门的保安都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反复问着三个根本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关系到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我是谁:我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又是如何才有“我”的认知?我之为“我”,需要什么条件?又要接受哪些规定?我又是如何区别于他者?我在整个宇宙当中究竟处在怎样的位置?我们是人,而人又如何区别于动物?

我从哪里来:是什么形成了这个“我”?我又是在怎样认知自己、认知周围的世界?我这一套认识的方式又是怎样形成的?我的身份所连带的整个社会属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我要到哪里去:我应当如何存在、如何生活才算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是如何产生、如何对我进行规定的?我又应该如何去追求我存在的这种意义?

哲学之所以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人在反思自己的存在时所遇到的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一点,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情况都很相似。但是,具体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回答这些问题,东西方就各不相同了。

那么问题来了,华夏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反思的呢?

其实,这场从“0”到“1”的伟大哲学突破,开端于古代哲人与巫术世界的告别。

是的,在哲学发生以前,中国古代曾有过一个巫术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曾用一种如今很少使用的方式,去理解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人们以巫为信仰,以巫术为政治、军事以及日常生活的指南。这个时代持续了一两千年,甚至更长,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及其哲学的形成。

舞蹈的“巫”

巫,从字形上看,就是两个正在舞动、祝祷的人。这么理解应该接近巫最初的意思:一边跳舞一边祝祷,寻求与无形之神沟通,从而请大神降下来的通灵者。

《山海经》里就说过,大荒之中,有一座“灵山”,住着“十巫”,分别为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这些巫者通过灵山的天梯登天入地,是介于人和神之间的存在。而“巫咸”更是在其他许多典籍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从帮黄帝、炎帝占卜,到在殷商时期从天而降,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能知晓人的生死存亡,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从未间断。

这样神一般存在的人,在当时就是最高权力、最高智慧和最高力量的代表,是统治世界的一群人。殷商以前的那些王,往往同时兼具了巫者的身份。

比如传说中建立夏朝的夏启,就是一个乘着飞龙的人,他跳着九代之舞,乘着两条大龙,手操翳环,上天入地。

夏启画像,清人绘

当然,这只是《山海经》中的传说,据考证,这可能描述的就是夏启手操翳环,身佩玉璜的巫者形象。作为夏朝的王,夏启同时也是一位可以与神交通的大巫。

巫者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与他们所掌握的巫术分不开。古人笃信巫文化,因此也产生了复杂而繁多的各类巫术。

最常见的就是“通灵术”,俗称“跳大神”。在特殊的舞动中,巫者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随之全身颤动、手足痉挛、血管胀大、口中呜咽,这说明神灵附在了巫者身上,其他人就可以与“附身”在巫者身上的神灵说话,从而实现人与神之间的交流。或者巫者通过登上高山、点一把火之类的方式,请上神降临,从而与神进行沟通。

还有预测系巫术,也就是流传至今的“卜筮之术”,用龟甲和蓍草来预测吉凶。

同样重要的,还有祈祷系巫术,巫者通过跳舞、祝祷等方式,禳灾除病,祈祷风调雨顺。比如遇到大旱时节,巫者就要一起跳“雩舞”,除去不祥之气。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风调雨顺尤为重要,倘若巫者靠跳舞无法打动上天,可能就需要巫者“舍小我,为大家”了。

一直到春秋时期,这一习俗仍然保留着,到了天气实在干旱,作物需要雨水的时候,国君们总不免要与大臣商量一下:这么长时间不下雨了,要不咱烧个巫师,祭个天?

古代驱疫逐鬼的祭祀性歌舞活动,源于原始巫舞

巫术的世界

形形色色的巫术以现在的视角来看,都有点“不科学”,带着荒诞不经的味道,甚至很多学者把它们当作原始社会蒙昧无知的表现。但巫术背后实则是古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方式。

巫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于在那时人们眼中,自己与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或者说,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自己与其他人可以相互沟通,自然也可以与万事万物沟通。万物都有神灵,山泽草木有神灵,天地风云有神灵,雷电水火有神灵,人死之后也会变成鬼神,当然可以相互交流。

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背后是不是存在一个看不见的神灵控制着它们的运转呢?古人认为如此,他们发现万物有灵,万事万物背后都有神灵,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神灵世界。

而与这个神灵世界交流的媒介,就是巫术。

通过巫术中的降神、卜筮、祈祷,人们便能与鬼神相互沟通,同时也能从鬼神那里寻求启示与指导。正是通过巫术,那个时代的人们实现了“天人合一”(自我与周围世界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后来的中国古人,将这个上古时代视为理想社会,并非没有道理。

巫术其实不一般

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哲学中许多特质逐步显现、生发了出来。

中国古人的巫术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始巫术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中国古人的巫术并没有太多“自然巫术”的色彩。

何为自然巫术?其实就是类似《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施法者拿着道具,念几句咒语,就可以借用自然中的神秘力量,作用于被施法对象身上。

或者像现代人观察到的太平洋上苏门答腊岛的原始部落里,如果有妇女生不出孩子,就会制作一个木偶婴儿,整天抱在膝上。他们相信,一直这么做就可以使怀孕的愿望变为现实。再或者像印第安人族群那样,做一个像仇人的小木人偶,用针扎入头或者胸部,来诅咒自己的仇敌——这些在古代中国的主流巫术中并不常见,即使是扎小人这种“巫蛊之术”,也并不被主流的华夏人所接受。

这类自然巫术的特点,是用一种人为的力量来控制自然之力或者神灵之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上古中国的巫者们,则更多是将神灵当作一个崇拜、沟通者,他们用巫术的力量,往往是为了取悦神灵,而非控制、压服神灵。

也就是在这种特点的巫术仪式中,生发了古人对待世界的神圣情感。两个极具中国哲学色彩的概念也由此萌生了,那就是“忠”“诚”。

“忠”,是一种崇敬、崇高的情感。它产生于对神灵的崇拜中,后来引申为待人忠厚,以及对待国君的忠心。

“诚”,是一种无所私藏的态度。它也源自人与神灵沟通时,完全无所自私的情感态度。后来引申为诚信、诚实等美德。

巫术世界中的很多理念,后来都成了重要的哲学思想,在此后的中国哲学中大放异彩。

比如,巫者进行的巫术仪式,后来演化成了人们的丧、祭、冠、婚、朝、聘等礼仪,随之成了古代中国“礼乐”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巫者求神启示所作的卜筮之术,后来演化成了“易”,承载着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宇宙观。

最重要的则是古人对神灵的崇拜。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理念,在逐步的抽象中实现了超越,从中产生了古人对至高之神“天”的信仰。而“天”这一概念,后来也成为中国哲学中始终脱离不了的重要名词。

注释

①这一事迹,详见《论语·乡党》。

②余敦康:《哲学导论讲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③张汝伦:《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④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⑤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年版。

⑥见《太平御览》。

⑦见《楚辞集注》。

⑧见《庄子·应帝王》。

⑨关于这些原始部族巫术的记载,可以参见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本文摘自文史作家范西园所著的《诸子百家的黄金时代》,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刊载。

《诸子百家的黄金时代》,范西园/著,岳麓书社,2025年7月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哲学发生以前的巫术世界》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