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移民与城市空间

圆桌︱移民与城市空间

hydea0 2025-07-14 装修常识 3 次浏览 0个评论

2025年6月14日上午,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主办的“圆桌沙龙:移民与城市空间”在南光楼320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的10余名学者,就城市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动向展开学术交流。沙龙共设有“移民与欧洲城市空间的书写”“移民与东亚城市空间的重构”“移民与美国城市化进程的演进”以及“如何书写城市史与移民史”四个主题环节。

与会者合影

沙龙伊始,引言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韩宇教授阐述了本次沙龙的缘起及其重要意义,强调要充分发挥厦门大学在城市史研究的优势,并在不同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城市史作为学科的定位,优化学科发展布局。

第一场沙龙的主题为“移民与欧洲城市空间的书写”。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吕昭、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光、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黄肖昱分别就“14至15世纪社会史视角下法国城市阿维尼翁”“17世纪初至18世纪巴黎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2020年维也纳恐怖袭击事件对移民融入的反思”等主题进行报告。

清华大学的吕昭副教授以社会史视角切入14-15世纪法国阿维尼翁城,聚焦移民如何通过兄弟会组织突破原有政治经济力量对城市空间的区隔。借由兄弟会这一社会组织,移民得以通过游行、遗嘱、葬礼等方式重塑空间,打破居住地限制,构建集体身份与社交网络。吕昭老师指出,兄弟会构建的社交网络使移民跨越阶层与区域壁垒,自下而上将碎片化空间整合为统一整体,形成城市归属感。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的杨光助理研究员基于市政档案、遗嘱、交易记录等资料,以空间视角分析18世纪初巴黎城市的扩张与治理。巴黎城墙虽被拆除,传统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政治支配关系仍未消解,无形城墙依旧存在;即使传统社区治理逐渐被自上而下的国家机构取代,城市有效运作也需依赖于政府与传统社区精英的协商。杨光老师认为,物理城墙拆除后,政治权力的空间区隔依然通过新的形式固化。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黄肖昱则以2020年亲身经历的奥地利维也纳恐怖袭击为例,分析历史记忆对现代族群关系的影响。他通过对袭击者的身份进行考察,发现这名穆斯林恐怖袭击者是1991年南斯拉夫战争后的维也纳移民二代,他的身份体现了“融入典范”却加入ISIS、并实施恐袭的悖论,其中深层原因可追溯到1683年卡伦山战役的历史记忆。黄肖昱老师认为,1683年卡伦山战役击退土耳其人的历史记忆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奥地利人对土耳其人的认知,这种历史记忆深刻影响了现代奥地利社会的族群关系。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许二斌教授对三位老师的报告进行评议。他指出,三者均通过微观案例,采用自下而上的平民视角研究;并总结三座城市的特性,即移民借兄弟会打破空间区隔的阿维尼翁,“无形城墙”证明政治权力不依赖物理边界的巴黎,历史记忆固化导致“融入典范”身份撕裂的维也纳社会。三位老师的报告引发了现场关于城市史视角的整体史讨论,即城市史应当构成事实研究以反映整体的历史。

沙龙第二场的主题为“移民与东亚城市空间的重构”。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教授梁建国、副教授伍伶飞、助理教授梁心分别就“北宋都城开封中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上海海关出版物与近代公共知识体系”“中国近代城乡关系中的认知悖论”进行报告。

梁建国教授以北宋都城开封为例,分析北宋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他认为,北宋的城市大致可分为“宫廷-官署-市井”的三重空间,对应“皇帝-中下层官员-普通市民”三个社会阶层,形成垂直空间区隔,但流动的普通市民亦可通过如科举等方式实现空间跨越。最后,梁老师还强调了跨国别的城市史研究的可行性,他认为传统的关于政治空间的城市史研究已陷入瓶颈,目前应多借鉴微观史学和新文化史的研究视角,以诗歌等私人记录考察社会民众参与城市构建的方式。

厦门大学的伍伶飞副教授对上海海关出版物与近代公共知识体系进行了研究。伍老师分析了1949年在外国机构撤离这一契机之下,大量资料寄存于上海,其中海关出版物这一类型的资料中相当一部分可通过其上的印章寻找来源。伍老师认为,通过追溯上海图书馆中海关出版物的来源,考证其原藏机构,得以复原近代以上海为枢纽的公共知识体系。

厦门大学的梁心助理教授以上海作为典型案例,从思想史视角解构了中国近代城乡关系中的认知悖论。她认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将乡村浪漫化为“反城市乌托邦”,但这一想象却与中国低城市化的现实形成矛盾。梁心老师试图探寻这一悖论形成的原因,认为上海这一城市内部的失业问题造成人们对乡村的想象与向往,并且这一想象随着各种政治因素的加入而越发明显。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陈博翼教授分别评议了三位老师的报告,并以“发明”和“想象”两个关键词进行总结。他指出,同北宋开封城相较,中国及欧洲的大城市中也存在折叠的空间;在全球史视角下,上海海关出版物所体现出的近代公共知识的流通与伊斯兰体系存在一定相似性。同时,陈教授回顾了自己前往乡下的田野经历,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加提出新的思考。

沙龙第三场的主题为“移民与美国城市化进程的演进”。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讲师刘雨石、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林漫、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任慈分别就“美国城市史学的学术脉络和范式转型”“社会性别分工与美国女性参与市政管理”“美国移民史与城市研究的交叉路径”进行报告。

闽南师大的刘雨石讲师分析了美国城市史学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过程,溯源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社会史,探讨其在社会科学化的过程中,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带有自我反思性质的城市史学。刘雨石认为,以“新城市史”为代表的美国城市史学,在20世纪80年代遭遇发展困境,但是通过城市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实践,在方兴的公众史学中找寻到城市史发展的新方向,并提出“城市公众历史”的概念。刘老师后续又揭示了城市公众史学具有“历史性叙事”与历史叙事相结合、实景叙事与文本叙事相融合的特征,指出这些叙事特征是城市公众史学对美国城市史学发展的突出贡献。

厦门大学的林漫助理教授以简•亚当斯为例,探讨社会性别分工如何影响美国女性参与市政管理。亚当斯将家庭主妇的“私领域”技能延伸至公共治理这一“公领域”,从家庭管理者转型为城市治理者,推动市政改革,体现了“母权主义”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林漫老师简要对比了美法两国妇女权利运动的异同,她推测,法国早期女权由于绑定激进革命理念反而遭遇更强阻力,而美国女权主义者则借母权主义之名,以务实策略推动女性参与市政管理,提升了妇女与儿童的福祉。

厦门大学的任慈助理教授剖析了美国移民史与城市研究的交叉路径。一是移民主要流向大城市,因此移民问题本质上是城市问题;二是移民问题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美容院、餐吧等微观场所的营造中得以一窥同类型移民的身份归属与凝聚力。接着,任慈老师列举了移民史与城市研究交融的典范案例,如探讨休斯敦吸引南亚移民的原因,探讨美国传统郊区化进程中少数族裔的身影,以及分析加利福尼亚种族关系的转向与城市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赖国栋副教授以“能动性”和“现代化”两个词汇对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总结。他思考历史的公众参与和职业历史学家的区别,表达了对女性难民等弱势群体的关注。

会议最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李莉教授就“如何书写城市史与移民史”这一话题进行总结。李莉教授提出“边界”和“雅集”两个城市史研究的关键词。她认为沙龙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将自身研究同城市史研究进行“划界”和“跨界”,拓展了城市史研究的边界,突破了城市史研究单一的国别叙事框架;而本次圆桌沙龙所讨论的话题涉及中国、欧洲和美国城市史研究,思想的碰撞引发了我们对城市史研究的新思考,众多中青年学者齐聚厦门大学,可谓是我国城市史研究的一次“雅集”。

(本文图片由杨旭拍摄。)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圆桌︱移民与城市空间》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